学会用过程式思维改变节点式思维
在交流活动中做过不少的分享,朋友也提出过各种各样疑虑的问题。但在这些疑虑当中我慢慢的总结出了一个现象,那就是:
学会过程式的思维方式,对于他们做出有益的判断是多么重要。
而往往大多数人都首先选择的是一种节点式思维方式。
举几个例子:
比如:产品设计师问,我到底是要做高保真原型还是要做低保真原型?
如果是节点式思维方式,那就会说了,高保真有什么什么好,低保真有什么什么好。
其实他自己都知道高保真与低保真的优缺点,不用你再跟他重复一遍。
针对这个问题,过程式思维方式是先想原型是干吗用的?
原型是帮助你在项目过程中与团队成员沟通的产出物,原型主要目的是帮助沟通的。
既然是过程中帮助沟通,那我所面对的沟通对象都是一样的吗?
显然有大领导,有运营编辑,有美工前端,还有后台程序员,都不一样。
那这些人想要和我或我要和他们沟通的内容都是一样的吗,显然也不一样。
那我为什么说和他们沟通时做的原型却是同一个?
参考:Web项目过程:http://www.hiaxure.com/thread-1514-1-1.html
从过程式思维方式一想就明白了,
我要根据不同人沟通目的和要求的不同拿适合他粗细的文档给他。
比如:和领导沟通,你要把需求的主次列成条,然后产品画出结构图,
主要功能哪几个,主要页面哪几个,主要流程怎么样。
产品没做出来前,领导是看粗不看细,产品做出来后,领导是看细不看粗。
和运营编辑沟通,编辑们不讲结构,不讲主次,
他们天天接触用户,他们了解用户的需要或他的需要。
他们只关心他一惯期待的功能有了吗,是不是比另一个网站的好用。
所以跟编辑们主要是演示原型功能是不是方便就可以了。
和美工前端沟通,他们不讲那么多产品在运营特色上面的事儿。
他们只讲你给的原型在多大程度上限制了他们的发挥,影响了他们的规范一致性。
所以你给的原型,尽量不要有视觉色彩,而可以有一些灰度层次上的变化。
没有层次的原型,领导和编辑们看起来也受不了。
和程序员沟通,他们不讲这儿好看那儿好看,他们讲的是代码之美,说了你也不懂。
他们只讲你给的原型,他要干多少个功能,加多少回班。
所以你给他们的原型,就需要把你的整体原型以功能的角度做一些划分。
然后把这些功能逐一在开发经理的帮助下把细节的要求注释补充好。
由开发经理控制一些代码层面的质量,你负责跟进做功能的解释和说明。
由此看来你想做一个很完整的产出物,摆在他们所有人面前,
说一遍就都过了,显然不可能。团队也没那个时间等着你全部做完再向他们沟通。
还有一些例子不详细展开说了,比如:
1. 设计师抱怨android平台的程序开发,因为有不同分支、不同硬件等烦人的问题,
要考虑产品的最大范围兼容很头痛,iPhone平台就没这个问题。
其实把iPhone放在过程里来看,同样存在一些问题,iPhone还有三代和四代之分呢,
我哥用的是3GS,我用的是4G,我有Facetime,他没有就不能用这个和他视频通话。
遇事儿学会放在过程里想,做出的判断可能更好一些。
2. 领导突然想到什么功能了,赶紧把项目经理叫来,马上照着做。
其实人是这样的,当在发挥创意思维的时候,就会把功能局域在一个假设环境里,
假定我这个功能已经有多少人在用了,假定别的同类产品似乎都再改善了。
如果你很不幸的作为项目经理被叫去了,你可以试着说一些表现过程的事儿,
比如:就目前的运营状况看,这个功能放在哪儿,每天大概会有多少人关注,
然后会形成一种……不积极,不活跃的印象等等。
把你的领导从节点思维,拉入到一个过程思维当中,
他本来是信心十足打算让你马上做了,可能会因为过程思维的考虑说:
我再想想,你要不先回去吧。那你就没事偷着乐吧。
3. 让编辑去邀请一些专家来在自己的平台做分享和互动,
一周后编辑汇报,我都邀请了,就是一两个表示明确要来的。
这也是一种节点式思维方式。
我应该放在过程里假设如果我是那个专家,我一般会有什么反映。
营销学是这么说的吧,初次接触客户时他的防范意识是最强的。
你不一样接触一次就放弃,也不应该一次给太多。
放在过程里,第一次就打个招呼,说明一下基本意思就OK.
隔个一星期再给他一些新的东西,你确定你的产品对他是有吸引力的那一部分。
经过多次接触,内容逐渐升级,他放松了对你的敌意,也更全面的了解了你的产品。
4. 刚毕业的小妹妹,说我要做产品经理,我该从哪儿学起呀。
我要把这个搞透,还要会这个会那个。
这也是一种节点式思维。
学习和认识都是点滴积累,对于现象的观察还不全面,也没经历过具体的案例事件,
谈何以透呀?其实你只要找到了一个有效的学习渠道,每天都在点滴观察和思考着就够了。
比如:经常来WebPPD.com看看尹广磊写的文章,哈...
总结:
事实上任何事儿都有量变积累的过程,你即使再兴奋它也不会立即变现。
记住:当你说的话里经常出现“都”、“快”、“全”等字眼时,
你要开始想想这种过程化的思维了。
过程化思维不是让你把整体只分几个步骤再安排下去就完事了,
而是决定下来当前第一步要做什么,第一步要做到什么程度,
我们往往只知道第一步做什么,第二步做什么,没人负责说第一步没做到呢怎么办?
只有经过观察调整将第一步要实现的效果基本实现了,你第二步的战略也早早在这儿准备好了。
补一句:例子不是想教育人,只是想举例说明一下过程式思维,
对所举例子有不同意见的,请淡定,并不要在回复中过多的讨论例子。
转载请署名:尹广磊
保留出处:http://www.hiaxure.com/thread-2861-1-1.html 写的真好 这可以说又是一个过程化思维与节点式思维的例子,节点式思维往往只强调其中一点。过程化思维则强调适应与均衡。顾客想要的洞是有了,但为此多支付了100美元。那还做不过卖钻头的公司。顾客想要的都是买个iPhone,但是还是只能买个android。
有人是这样解释苹果的方法的,不完全对,但也不无道理。
而且这样的解释思路也是一个过程化思维的方式。
你很强大,开复老师都给你回复,你是我的偶像。 听了尹老师下午在我们公司的培训再来看您的文章,理解更加深刻一些。以前总是被不同部门反馈回来的对设计稿的修改意见搞得头晕,有些是自己也在困惑的,有些是明知对方讲得不合理却提不出更好的方法。其实存在这样的问题,是对问题的本质没有深刻的理解,像您说的过程式思维与结点式思维,或者是对问题的性质进行划分,可能项目负责人说页面太满,那就要再细问是内容排版过密、是设计元素过多?或者其它,也可能各方面都有,需要将问题拆分成各个方面来一一击破。
我现在的职位是视觉设计,也非常赞同尹老师说的以后的设计风格是淡化ui、突出内容。做设计是一个做减法的过程,但要把一个页面做得ui淡化而层次丰富、明晰,对我而言,确实还是个难题。以后还要多向尹老师请教学习呢~~! 很真切 要琢磨琢磨 学习了,实践中好好运用还需要费一定的功夫。 这个收藏了。写得好。 写的不错,值得学习 很有 见解。 谢谢尹老师。这里成为我茶余饭后必逛的地方。 嘿,这些沟通过程确实是这样,看来过程式的思考会省去不少麻烦。 过程式思维,节点式思维?找不到这两个词的出处,也不知道这两个词的意思。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的:我们思考问题做产品要从全局出发,以目的为导向? 过程式思维,节点式思维?找不到这两个词的出处,也不知道这两个词的意思。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的:我们思考问题做产品要从全局出发,以目的为导向?
/xu民海/cy 发表于 2012-3-24 15:49 http://www.hiaxure.com/images/common/back.gif
同问.... 这个还需要有基因~;P 好,精辟,独到,节点式思维,过程式思维方式,我要开始转变了,多谢尹兄 赞受教,多向你学习 1# 尹广磊
写的很直观
页:
[1]
2